2019年11月24-26日,“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及启示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包括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多位鲸类专家,行业主管部门,长江江豚保护区、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部分非政府组织的共80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次会议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在长江江豚保护和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威胁,为进一步优化长江江豚保护策略提供建议,同时尝试以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为范例,为世界其他受威胁小型鲸类动物的保护提供指导和建议。


       此次会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简称长江办)以及国家自然资源部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简称保护地司)的大力支持。长江办赵依民副主任在开幕式上表示“长江里已经消失的水生生物有很多,我们不能再失去长江江豚。我们今天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长江江豚不再重蹈白鱀豚的覆辙”。国家林草局武明录专员表示“长江需要休养生息,全国人大正在制定《长江保护法》,长江马上也要实施10年的禁渔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江豚保护区的建设力度。统一规划长江江豚保护区,合理划定保护区的功能区,加强硬件建设,提高管理能力,扩大保护成果,尽快使江豚摆脱濒危状态。”


       会前国外专家到湖北石首天鹅洲故道、湖北监利何王庙/湖南集成故道以及洪湖新螺段三个长江江豚保护区进行了考察,使国外专家对中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有一个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随后,在三天的研讨中,与会代表听取了我国长江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饲养繁殖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报告,深入分析了长江江豚保护仍然面临的问题与威胁,为长江江豚的进一步有效保护提供了新的建议。特别是就如何确定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的数量及种群规模,如何有效开展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管理,降低传染性疾病风险,如何有效量化排序自然保护种群的风险和威胁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还对迁地保护种群的自然放归策略、步骤和技术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模型预测和讨论,研讨会对长江江豚的近期、中期以及长期保护目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