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长江江豚等拟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相关专家近日数次接受媒体采访。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研究员表示:此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拟将长江江豚等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体现长江江豚作为具有独特的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以及广泛且重要的保护价值。对长江江豚的濒危等级提升加强对江豚的保护,有利于有效推进长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实现长江大保护目标。

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郝玉江副研究员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以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700多头。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发现,已不足1800头。2012年,约为1045头。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长江江豚极度濒危,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干扰,特别是非法渔业活动和繁忙的航运对长江江豚造成较大生存压力。同时,水利工程阻隔江湖之间的联系,导致鱼类繁殖能力下降、数量减少,使得江豚食物短缺。此外,工业排放等造成的水质污染,也给长江江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白鱀豚已经功能性灭绝,长江中的其他旗舰物种,白鲟已经基本灭绝,中华鲟也岌岌可危。保护江豚,并不仅仅是一个物种的保护,而是对整个长江的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研究员说,长江江豚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指标物种,也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目前,江豚种群快速下降的趋势已得到遏制,这得益于我国正在推进的长江大保护战略。”王丁说,2020年1月,长江开始全流域禁渔,随着长江岸线整治、水污染防治等一系列生态行动的推进,长江的水生态保护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目前,在长江的某些区域,江豚已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比如,在天鹅洲故道和何王庙/集成两个迁地保护区,江豚的数量已经有100多头,一些2012年以前没有发现过的地方也出现了江豚的身影。今年6月21日,王丁在洞庭湖考察,一个多小时就看到了20多头江豚,“比过去多了。”

 “江豚‘升级’,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王丁说,2018年7月24日,中国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时提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种群数量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江豚面临的航运、水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威胁依然存在,如何将长江禁渔落到实处,如何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合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国有多种鲸类动物分布。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白鱀豚、中华白海豚为一级保护,其他鲸类动物均为二级保护。此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白鱀豚、中华白海豚保持一级保护,长江江豚、抹香鲸、布氏鲸等15种鲸类动物拟由二级升为一级。抹香鲸,近年深圳(2017年)、江苏(2012年4头,2016年2头)等地有搁浅报道;布氏鲸,广西涠洲岛海域有分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