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江豚“出水”的几率明显增多,而且离岸边更近了。
6月28日上午,南京暴雨,在南京下关滨江外滩的长江江面上,三五成群的江豚纷纷跃出水面戏水场面十分有趣。
6月27日,长江宜昌葛洲坝下游8、9只江豚一波一波组团逐浪腾跃。市民惊呼:不是一只江豚,是一群江豚戏水。
风急江豚吹中浪,月明乌鹊绕空林。(淸·郑玉珩《渡江》)
市民有眼福了!大家频频看到了古诗中对江豚戏水的描写情境。按当地渔民的说法,这个景象叫江豚“拜风”。
长江江豚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它们需要频繁地露出水面“透透气”。江面气压低的时候,江豚就会更频繁“抬头”呼吸。渔民发现江豚拜风就预示着江面有大风雨要到来,不能出江捕鱼,以免发生意外。
(图片来源于央视网,侵删)
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经过多年的保护,江豚快速减少的趋势正得到缓解。近年来,国家推进长江禁渔退捕工作,严格保护长江生态岸线,建设长江湿地、滨江绿地,使得长江水更清、岸更美。长江已经全面禁渔,江豚的生活空间更广阔、食物更丰富,江豚在江面上活跃的频率也将越来越高。
(图片来源于央视网,侵删)
市民频频看江豚的地方多是长江支汊或局部江段,进一步表明江豚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
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研究员呼吁,宜昌城区江段长10公里左右,尽早展开长江局部水域宜昌江段的江豚科学考察,对宜昌段江豚种群数量、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长江水文环境变化对江豚分布、活动等的影响,了解船舶航运对江豚活动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更精细化实施对江豚保护。目前,中科院已经连续2年在宜昌庙咀(葛洲坝下)、宜昌渔政趸船(城市区域)、长江航道(烟收坝上游)三个地方进行了江豚的声学调查。而系统、全面的科学考察是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2017年长江大考察的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12头左右,其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保护形势依然严峻。2020年6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长江江豚等拟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2017年长江大考察)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在此向社会各界呼吁,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和企业加入我们,成为守护江豚合作伙伴,参与到长江江豚的保护项目中,支持宜昌等江段的长江局部水域的江豚考察。只有社会全员参与,团结众人的力量,我们才能在长江江豚保护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长江,我们的母亲河!
如果您想加入我们,成为微笑守护者,请联系我们!
(邓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