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她在前半生克服重重困难闯荡“江湖”,实地调研鱼类生态,编撰了我国长江鱼类生态第一书—《长江鱼类》。在知天命之年后,她服从国家工作需要,转而从事白鱀豚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开拓了我国淡水豚类学的新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建康先生称赞其为“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科海女杰!


  • 鱼缘

陈佩薰于1927年出生于长江支流湘江畔的湖南长沙。1950年从武汉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北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病虫害系工作。1952年被选拔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进修,从此便在水生所扎下了根,与长江结下了缘。


她先后跟随秉志、伍献文和刘建康老先生学习鱼类学、鱼类分类学和水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在学期间,陈佩薰发扬庖丁解牛的精神,熟悉到一条鱼在水中煮散了架,也能将所有的小骨头完整地拼回来。在当时只有数十户渔家的梁子湖孤岛上,陈佩薰和她的同事们在简陋的工作站里开展实验,每人守着一盏煤油灯,经历三年江湖风雨,最终摸清了经济鱼类江湖洄游规律及其生物学特性,开创了我国淡水鱼类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


陈佩薰后来回忆道,三位老师不仅传授给她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直的为人也影响了她以后几十年的科研生涯。陈佩薰工作时常常记起刘建康老先生的教诲“不要重复别人的工作,要敢于突破,走自己的路”。正是因为刘先生的训诫和教化,陈佩薰敢于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表示质疑,提出了鉴定鲤科鱼类年龄标志的新观点,为我国淡水鱼类生态学、养殖学及水产学方面的科学工作者所认同并普遍采用。


图片

图片

陈佩薰与团队正在进行研讨


  • 豚缘

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对于长江珍稀动物白鱀豚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众多国际鲸类学者都想要来中国研究白鱀豚,因此,由我国自主开展白鱀豚研究迫在眉睫。1978年,中科院决定由水生所组建一个研究团队—白鱀豚研究组(现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时年51岁的陈佩薰被“点将”成为组长,组员仅有3名。面对国家的工作需求,以及科研工作者固有的探索欲和求新精神,陈佩薰放弃了自己驾轻就熟的鱼类生态学,转到了一个陌生的鲸类学研究领域。


因为既无鲸类基础理论知识,又无实际经验,为了尽快系统地开展白鱀豚的研究,陈佩薰带领组员边学边干边提高(“三边”精神)。通过进行生态考察、形态解剖及生理实验,陈佩薰及组员在两年内获得了一些白鱀豚以及江豚的宝贵资料,并于198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技术改进四等奖。


也是在那年的1月12日,研究组同事在朔风和雨雪中,开着一辆租来的旧吉普车,往返30个小时,从城陵矶收购站把一头受伤的白鱀豚运回了水生所,并在毫无养豚经验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将其成功救治。这就是我国第一头也是唯一一头长期人工饲养的 白鱀豚“淇淇”。


图片

白鱀豚“淇淇”


从1980年1月12日到2002年7月14日,淇淇在人工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淇淇的出现为陈佩薰及其团队开展白鱀豚的行为生物学、血液生理学、生物声学、繁殖生物学、人工饲养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也使得陈佩薰意识到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她在研究组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推荐刘仁俊、王丁和王克雄参加英语培训,进行专业学习,攻读学位,出国进修等。这三位科学家相继学成之后,分别成为白鱀豚研究组的第二任(1991-1996)、第三任(1996-2019)和第四任(2019-今)组长,并逐步把我国鲸类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淇淇人工饲养的成功在国际鲸类保护和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1986年10月,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委员会鲸类专家组发起、中科院水生所组织的世界首届“淡水豚类生物学及物种保护学术讨论会”在武汉水生所召开。这是水生所首次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8个国家的48位专家。通过这次学术会议,IUCN立即将白鱀豚列入保护级别最高的“极度濒危”级。此外,陈佩薰及其团队也相继同香港海洋公园和台湾大学生物系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和合作。这些境外合作有利于我们站在更高的认知层面上与国际同行共同探讨包括白鱀豚在内的珍稀濒危鲸类动物的研究和保护。自此,我国淡水豚类研究工作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1991年3月,由于家庭原因,陈佩薰经过再三思考之后决定申请正式退休。退休后,陈佩薰依然坚持学习,笔耕不辍,编撰了《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1997年出版)。2005年,年近八旬的陈佩薰亲自收集整理资料,并用电脑录入文字,将自己近五十年的科研生涯与论文著作整理成一本珍贵的回忆录—《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2007年出版),供后人参考和学习。而这近半个世纪的江风湖雨已经成为了镌刻在陈佩薰生命里不可磨灭的印迹。即便现在94岁高龄的陈佩薰已经不认识昔日团队成员,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却是—带你们上考察船,到长江上考察!


  • 且看今朝

从1978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走过了44个春秋。从陈佩薰开始,在水生所的指导下,学科组坚持持续开展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护技术体系,并进一步拓展了包括中华白海豚、东亚江豚、布氏鲸等在内的沿海鲸豚类研究领域。

图片

陈佩薰老师佩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留影

(2019年12月于上海)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积极推动和参与我国长江豚类的多项保护实践工作,与此同时,长江江豚的保护进展也为世界其它受胁小型鲸类的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甚至被誉于“中国神话”。正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把科技报国、求真务实、甘为人梯、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我国鲸豚类研究和保护工作才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文字:万晓玲

排版:彭博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