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第八届海峡两岸及港澳鲸类研究和保护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召开。来自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学生代表齐聚珠海,聚焦海洋珍稀濒危动物保护领域热点,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李彦亮会长,汕头大学副校长刘文华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研究员、王克雄研究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光教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员,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张朝明局长,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党委书记刘梅,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春荣、副院长邹世春教授、副院长苏明教授,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秘书长陈芳等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吴玉萍教授主持,苏明副院长、刘梅书记、张朝明局长、李彦亮会长致辞。


魏辅文院士在本次会议中的特邀报告中分享到,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多数物种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破坏、生物面临灭绝风险、遗传多样性等风险。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魏院士提出建议,从加强海洋国家公园建设、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加强鲸豚类旗舰物种保护、海龟及海洋鱼类保护、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海洋生物演化发育机制研究、加强海洋生物物种间研究等多维度,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等多方面采取保护措施来拯救濒危物种。


图片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魏辅文院士

图片

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科院水生所 王丁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聚焦于水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基础研究、综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从上世纪70年末即开展长江豚类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成效,是长江江豚综合保护技术的发源地和长江江豚保护政策的决策支撑机构。


学科组致力于长江淡水豚和海洋鲸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濒危动物生物学、物种致危的内部和外部机理、种群动态监测理论和技术、小种群生物学和物种复壮理论,以及濒危动物繁育理论和技术等。围绕江豚等濒危鲸类物种保护的关键问题,开展种群生态学、繁殖生理学、生物声学和行为学,以及保护遗传学等研究,重点解决原地保护、迁地自然保护,以及繁育保护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在多年不懈的努力下,长江江豚的三大保护措施顺利开展,自然保护区与迁地保护区的建设有条不紊;长江江豚的保护技术体系也逐步建立,水下声学监测和考察技术以及非损伤性生殖检测技术等持续发展。在成功遏制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的同时,也形成了濒危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经验”,为世界濒危小型鲸类动物保护带来了成功案例。


除特邀报告外,本次会议中也有多位专家学者为会议分享海洋哺乳动物的研究成果,还有NGO组织分享在社会科学与公众科普宣教中的经验。


  •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WBCF)成立于1996年12月23日,是鲸豚保护领域最专业的公募基金会。成立27年来,一直致力于动员全社会力量,促进淡水和海洋鲸豚的科学保护和公众教育事业。广泛开展公众科普宣教,支持鲸豚保护进学校、企业和社区,向各级政府建言献策推进鲸豚保护,支持鲸豚科研和保护项目,促进国内外鲸豚研究和保护才智交流等。


白鱀豚基金会秘书长/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 王克雄为本次会议作报告“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广域实时声学影像监测预警网及 大数据研究”, 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实时声学系统(RPCD)正式投入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本系统主要对中华白海豚以及长江江豚进行实时监测,解决了先前声影像监测存在同步性、实时性、广域性上的不足。


  • 海峡两岸及港澳鲸豚研究和保护研讨会

“海峡两岸及港澳鲸豚研究和保护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双年会),是亚洲最大的鲸豚研究保护学术会议,为中国鲸豚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交流平台,加强了海峡两岸及港澳鲸类研究和保护的交流与合作。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作为最早参与该会议的社会组织,一直在关注中国鲸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并进一步推动我国鲸类研究和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