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4月25日这天终于转晴了,似乎是知道这一天对长江江豚来说是个大日子。在长江新螺段老湾故道经过适应性训练的两头长江江豚要回家了,回到长江干流里。同时,天鹅洲故道的两头长江江豚也放归到长江干流蛟子河口汊江水域进行野化训练。
长江,我们的母亲河,由于过度开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面临着与白鱀豚一样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为拯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国家在90年代设立了两个保护区——长江天鹅洲、长江新螺段保护区。
在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天鹅洲保护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江豚种群数量得到持续增长,从最初迁入的5头发展到逾百头,并先后向江西、安徽等地和本省其他自然保护区及科研机构输出江豚49头,成为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的成功典范。
新螺段保护区历时13年,经过系列的环境改造、设施建设和管理优化,与中科院水生所联合建成了长江江豚适应性训练基地。2021年4月,从天鹅洲故道迁入2头雄性长江江豚,启动了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适应性训练工作。两年来,它们接受了船噪声适应性训练、捕食行为重建、干流水文环境适应性训练等多项能力训练。
基金会通过与保护区积极合作,支持并协助两个保护区长江江豚野外种群考察工作,并联合新螺段保护区启动老湾故道基地长江江豚迁地保护与监测项目,开展长江江豚科学监测和江豚野化训练工作,完善长江江豚防逃及救护措施。
王丁理事长通过视频的形式表示,“这是长江江豚保护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将完成长江江豚保护技术体系的最后一个关键的技术闭环。”
对珍稀濒危物种实施迁地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让保护对象回归到原生地实现自然繁衍生息。由农业农村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林业局、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指导,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办的首次迁地保护江豚试验性放归工作属于全球首次。在此之后,将对放归的江豚进行持续的跟踪观察,为实现迁地保护江豚向原生地长江干流水域的回归积累更多技术和研究经验。
湖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进一步支持相关自然保护区不断提升保护管理能力水平,助力长江江豚保护,争取让更多的长江江豚从迁地保护区回归长江,努力打造“长江大保护”的湖北样板,共同缔造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中国模式!